English

乡镇卫生院也能办好

——温州市沙城镇卫生院改革调查
2000-10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特约记者 林元锋 我有话说

国家投入不足,地方政府财力有限,不少乡镇卫生院处境艰难。日前,记者在浙江省温州市却发现一个乡镇卫生院走出困境的典型,这就是该市瓯海区沙城镇卫生院。

温州市卫生局长夏爱华介绍说,沙城卫生院的成功是因为实行股份制。该院1988年改制时集体资产仅7万元,到1999年集体资产增长到600多万元,盖起了新大楼;年业务额达500多万元,人均近15万元。卫生部派员调查后,充分肯定了该院的改革经验。

沙城卫生院曾是个落后单位,蜗居在一座破庙里,医疗设备主要是血压计、听诊器、体温表外加一台X光机,技术落后,门庭冷落。1979年,项兆敏出任院长,他力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,三定一奖、工资奖金半浮动、报酬全浮动,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。

能否把温州成熟的产权模式——股份制模式引入卫生系统,对卫生院原有的产权进行改造?

一份紧急报告交到了当时的温州市卫生局办公室负责人郑国荣手里。在市卫生局的支持下,沙城卫生院进行股份制改革试验。这是温州市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乡镇卫生院。

卫生机构不同于企业,不能以盈利为目的。该院吸取股份制企业的合理内核,根据卫生机构的特点规定:机构性质不变,员工身份不变,隶属关系不变,基本任务不变,国家经费补助不变;同时坚持公有资产为主,内部持股为主,按劳分配为主,社会效益为主;设国家股、集体股、职工个人股,政府和卫生部门投资形成的资产为国家股,卫生院经营积累的资产为集体股,职工个人股则由个人现金投入的基本股和风险责任股构成,风险责任股按技术、管理贡献大小确定不同股份,但最多不得超过基本股的5倍。

首次募集到的3万元资金被用于改造门诊楼,修葺破旧的危房。经过整修,卫生院面貌一新,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病人面前。

股份制构筑起命运共同体,改变了过去国家承担风险、职工坐吃大锅饭的状况。骨干留住了,人心稳了。股份合作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,增强了凝聚力,全院出勤率为135.8%。

该院经过多年探索,形成了一整套考核办法,量化工作任务,每个职工都有满负荷的工作安排,常常是一人兼几人的活。如会计兼统计和住院收费,药剂兼任出纳,防保兼任消毒,医疗设备的使用由妇产科和内科医生兼任。

实行股份制后,该院新建的门诊、住院医疗大楼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,卫生院增添了彩色B超、心电图、生化分析仪、万能手术床等280多件大小医疗仪器和设备。

据统计,该院1999年经济总收入518.3万元,比改制前增长41.6倍,提取公共积累56.9万元,比改制前增长55.6倍,现有资产总量725万元,除掉职工占股90万元,公有资产比改制前增长76.3倍。

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1998年派员对沙城卫生院和当地全民卫生院进行调查对比,沙城卫生院每位职工日平均门诊人次12.6人,而当地全民卫生院却只有2.1人;沙城职工年创收122859元,全民仅41167元。因此,可以说沙城卫生院的改革使医疗服务效率大大提高。改革后的沙城卫生院讲究品牌效应,积极参与竞争,召开病人及家属座谈会,听取意见;农忙时到田间巡回医疗;为全镇老人体检等。此外,该城还高质量完成预防保健服务。防保是赔钱的工作,沙城卫生院虽实行股份制,但却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,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每年在防保上要贴10多万元。该院在全区防保评比中几乎年年夺得第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